制定《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实行动态调控专业设置,新增了家政服务与管理、气象服务、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检修、口腔医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等中高职专业。积极推进院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专业群、康养护理专业群、数智文旅专业群,并对12个中高职专业进行了重点培养。
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6门,验收合格院级精品课程16门,引进专家学者讲授公共课7门、专业课3门、专升本辅导课2门,初步建成了校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不断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教对接的供需衔接机制,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大力实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与区域龙头企业、知名企业的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挂牌“内蒙古工匠学院”,建立自治区级劳动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个,自治区级工匠班4个,自治区级名师工作室2个。
始终坚持全员招生、全年招生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自主招生新渠道、新方法,在校生突破5000人大关。同时,不断拓宽就业升学渠道,深入开展了“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百日冲刺”等行动,就业质量实现了逐年提高。
根据社会培训需求,先后建成阿拉善高新区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中心和巴彦浩特校区综合实训中心等,初步形成了覆盖三旗三区的培训教学点布局,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和技能等级认定723期7.8万人次,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培训服务。
优化继续教育布局结构,积极推动阿拉善开放大学综合改革工作,挂牌阿拉善开放大学。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资源优势,招生3718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建成“电大”书屋24个,成立了阿拉善盟城乡社区大学、阿拉善老年开放大学。
不断深化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体育教育,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培养和专业化发展,积极备战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获得世界级赛事银牌1枚,国家级赛事金牌1枚,自治区级赛事金牌22枚、银牌57枚、铜牌71枚。
不断强化科研工作,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以培育和承接横向项目为重点,提升教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成阿拉善盟“产学研”服务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